【杏仁七白饮】杏仁润肺止咳、银耳滋阴润燥、茯苓利水渗湿、铁棍山药健脾益胃、玉竹养阴生津、百合清心安神、桃仁活血化瘀、芡实益肾固精、枸杞滋补肝肾、白芷祛风除湿、甘草调和诸药!助养肺健脾、滋阴养颜、宁心安神!如果您特别注重肌肤保养,其中的杏仁、百合润肺,肺主皮毛,有助于养肺;银耳、玉竹可滋阴,为肌肤补充水分,使皮肤润泽;茯苓、白芷等有祛湿解毒作用,减少皮肤湿气问题,长期饮用可让皮肤细腻光滑、焕发光彩。
出汗这件事,说小也小,说大也大。
有人一上台就脖子冒汗,有人一走路大腿根就“下小雨”,更有人一吃饭头上汗珠子啪嗒啪嗒往下掉。其实,中医一看就知道,这可不是单纯的“热”,而是身体在“报警”。
中医讲“汗为心之液”,出汗多,多半是身体气机失衡。根据部位不同,原因也各有千秋。
比如头汗多,多属上焦湿热或虚阳上浮;脖子出汗,常见于气虚不固;腿根出汗,则多属肾虚湿盛,阴汗自下而生。
那怎么办?别急,中医自有妙招,几个中药一出手,汗多问题轻松搞定。
首先说说黄芪,这货可是“止汗界的扛把子”。黄芪性甘温,归肺脾经,能益气固表,是治疗自汗、盗汗的常用药。
黄芪可增强免疫、调节植物神经,对多汗症有不错的效果。建议搭配白术、防风,组成“玉屏风散”的最低剂量:黄芪6g、白术5g、防风3g,煎水代茶,每日一剂,固表止汗效果杠杠的。
再来说说浮小麦,名字听着可爱,实则是止汗神兵。它能益气养心、除虚热止汗,特别适合阴虚盗汗、心烦失眠的人。比如晚上睡觉一翻身,背上就湿透的,浮小麦配上糯稻根、麻黄根,三者各5g,煎服,效果立竿见影。
还有人是“头汗党”,一吃饭头上就冒汗,这是典型的“上热下寒”或“中焦湿热”。这时候不妨试试龙胆泻肝汤加减,清清湿热,汗自然就收了。
至于腿根出汗,多属肾虚湿困,可用五味子、金樱子、芡实等收敛固精、健脾止汗。芡实10g、五味子3g、山药10g,煮粥喝,既能补肾又能止汗。
总之,出汗这事,别小看,也别乱捂汗。找准体质,辨证施治,中药一出手,汗多不再是难题。记住一句话:汗多不是小事,调养才是正道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